:::
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政府超前部署辦理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近年除市區及道路或農田因短時強降雨造成積淹水外,已少有溢堤大規模淹水事件發生,且於降雨趨緩後,均能立即發揮正常排水系統功能。
高雄市17日受到西南氣流影響,發生短延時強降雨,依據氣象局雨量站資料顯示,高雄市仁武區1小時雨量達58毫米、鳳山區3小時雨量達99毫米,造成鳥松區、三民區、鳳山區、大寮區、鼓山區、楠梓區、苓雅區、前鎮區、大社區等道路多處積淹水,淹水深度約11至44公分,其中10處積水深度30公分以下,其餘5處積淹水超過30公分。初步瞭解積水原因,主要係短延時強降雨造成道路側溝排水不及造成,大部分積水已於雨勢趨緩後迅速退水。
水利署指出,中央與地方歷年來共同合作推動治水計畫後,不但淹水面積及淹水深度減少,退水時間也較以往快速。屏東縣110年0731豪雨24小時雨量為459毫米,造成林邊鄉臺17線瑤仔口橋附近的南埔埤排水淹水面積約7公頃,經過近年前瞻計畫完成南埔埤排水等治理工程後,大幅提升通洪能力,杜蘇芮颱風期間24小時雨量為533毫米,於當地並未再傳出災情。而高雄市在107年0823豪雨當時1小時為90毫米,造成橋頭區淹水約19公頃,在112年0612豪雨期間1小時為61.5毫米,淹水面積已減少至0.23公頃,顯見治水成果已逐漸發揮功效。
水利署強調,因應氣候變遷,短延時強降雨發生頻率愈來愈高,中央會持續與地方政府積極合作,除推動治理工程外,針對地方政府短期應急需求,適時支援如移動式抽水機、設置預警淹水感測器等非工程措施,以減輕積淹水對民眾的影響,打造擁有迅速恢復力的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