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燃起族人回家的燈火看見希望的門牌
人生前期的經歷,都是在摸索和自我定義,為了奠定基礎,鋪設己身走向未來的道路。從職業軍人起步,職涯中段是廚師、餐飲開發管理,然後是回到花蓮開始創業的嘗試,黃鼎麒(Paya Tipos)十項全能的身手,看似混然天成,原來是來自每個時期的紮實積累。花蓮,本對他來說僅是陪伴母親的地方;而現今懷著「經濟自主才能讓族人回家」的思維,立起名為希望的門牌。
創業的基礎,源自於職涯的實操
在東昌部落長大、國中唸軍校離家,從軍職退役後,廚師是鼎麒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勤懇努力的態度,被當時的老闆看見,把他從內場拉到餐飲開發的位置,幫助新創餐廳開業;從找店選址、前置評估、裝潢工程、菜單設計到員工訓練,每一個環節都有參與,實際操作的經驗豐厚。
這十年,他學到運用理性和數據的方式看待料理,利用標準作業程序去管理,也同時磨練了自己的美學感知。累積了大量的經驗值和技能包,提升了思維、視野與判斷能力,也讓他歸鄉花蓮、成立「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園區」的理念,有了深厚的底蘊。
.jpg)
回家陪母親,展開第二人生
父親離世後,長期不在家的他,放不下遠在花蓮的母親一人生活,於是請辭餐飲顧問的工作回鄉。剛好手邊有些存款,就順便休息,當作人生中的逗點;沒想到就此黏在花蓮,展開另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母親從事阿美族傳統手工藝行業,帶著她前往市集擺攤的過程裡,開始投入手工藝產業。「學習這件事就是破釜沉舟!沒有什麼『沒關係』,只有往前!」兩年時間拿到皮雕工藝的證照,還學到銅線纏繞、空間彩繪與人體紋身等技能,而後還回學校補上大學學歷。
本來想要休息的他,居然變得忙碌異常,反而在花蓮找到了應許之地;從第三方的觀察角色到投入地方事務,辦理了活動、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展了屬於杷荻錏漫的商業之路。超斜槓多方嘗試,看見問題也形成大理想
「返鄉成為在地一份子後,我開始看見花蓮傳統手工藝、小生意和微型創業家的困難。」
原本事業體的標籤是攤商、手工藝及紋身,以此做為經濟的主要來源。而後他突破舒適圈,大腳向前一跨:營運花蓮舊鐵道徒步區、辦理慢壘比賽《一盃再一盃》、SA′ SA′音樂市集、戶外電影車聚等。此外,還創立兩個合作社:手工藝匠師勞動合作社、有限責任花蓮縣原住民小老闆勞動合作社。
「斜槓經營其實是不得不啦!但我還滿喜歡的。」大多數的情況,斜槓幾乎等於主業的經濟來源不足以支撐生活所需。他將阻力化為助力,樂在其中,這樣的拚勁與投入吸引了一群夥伴,這群人開始想要走得久、走得遠。
.jpg)
勇敢造夢!共好是期待,也是志業
成立一個有生活感的原住民族園區,這個想法醞釀了八年,他等待時機,凝聚眾人的共識後才出發。阿美族語patiyaman 意指雜貨店,他把中文翻成「八疊賣部落良品雜貨店」,要讓這裡成為技能可以被實踐、可以被市場消費認同的場域。
「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才叫作共好!」
780 坪的園區坐落於花蓮縣吉安鄉海岸路,大面積的草地作為展演空間,內部規劃有原民傳統早午餐、果汁吧、農產品及手工藝品銷售,並每季辦理市集活動。未來,還會開設技職能的職業訓練班,讓學員得到技能的同時,也能有就業的工作場域。
從1 到N,企業擴充的核心關鍵
這次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百萬創業計畫」,給予了最實際的經濟支持,他說,讓族人能夠跟上時代腳步,發展得更好,也更能帶動原住民族產業。從0 到1,是一個起心動念,而1 到N 的階段,往往是族人們企業成長停滯的時期。
進入百萬創業計畫,他認為在輔導資源上幫助很大。除了指點企業營運規畫書外,財務計畫的製作,更是創業上容易忽略的基本功,也是有效提升族人企業存活率的關鍵。
(圖片來自於 八疊賣部落良品雜貨店 官方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