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暖化、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全球各國也紛紛積極推動環保政策與永續發展,28日淨零城市展隆重開展,環保署特展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戰略八「資源循環零廢棄」及戰略十「淨零綠生活」重點展區,展示環保署推行的永續發展做法與政策,透過互動體驗和實踐,引導民眾實現淨零綠生活的理念,共同打造資源循環零廢棄的未來。
淨零城市展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及臺北市電腦公會主辦,旨在宣揚展現臺灣朝「2050 淨零排放路徑」的政策方向,環保署於展中以「資源循環零廢棄」及「淨零綠生活」為主軸,並結合先進監測科技、大氣環境改善、水質保護提升、環境綠色技術,打造臺灣「淨零轉型」、「資源循環」永續發展的願景未來。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面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目前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臺灣自蔡英文總統於1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後,已陸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淨零排放路徑112-115年綱要計畫」等,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減緩與調適,並進行修法,112年1月完成三讀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多項重要政策入法,包括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
張子敬指出,「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約一半與能源政策有關,然環保署所推動的「資源循環零廢棄」及「淨零綠生活」,則是攜手全民,從點點滴滴的行動中,改善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一起朝向淨零綠生活。例如在食材上選擇在地食材、在行動時選擇大眾運輸或電動車,由消費行為的力量推動商業模式的改善。
「淨零綠生活」展區中,觀眾可以透過互動體驗,學習如何實踐淨零綠生活,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惜食行動、環保祭祀、綠色旅遊,進而達到低碳家園。「資源循環零廢棄」展區中,可以瞭解資源循環的重要性及回收運用。展示了許多資源循環利用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如巡回教育推廣車、循環衣、海廢塑膠再生料、無機再生等。另其他展區也展示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包含環境感測物聯網、鍋爐的改善升級技術、水回收再生技術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綠色技術。透過環境技術的精進改善,這些技術不僅可以即時把關環境品質,更是精準執法促進實質改善的好幫手,讓國民有個淨零永續好生活。
「有政策更有接地氣」張子敬解釋,環保署的作為如今次展覽所示,除了要讓全民知曉2050淨零目標,更要實質上帶領民眾在生活中就可以做。例如推廣「10大惜食行動」,鼓勵民眾吃在地、吃格外、吃全食、吃蔬食,選擇更綠的食材,更要讓民眾感受在外食時採取主動說、可打包等行動是美德也很正常,一起養成綠色的生活習慣。從紡織領域也可見,產學界已研發有精準分選纖維等再利用技術,提供了處理舊衣物的更多選擇,包括妥善回收做二手衣、布料降級做其他用途、或是利用技術還原為紡織原料、改做燃料棒能源等,協助全民一起充分運用資源。
副總統賴清德參觀淨零永續生活館時,與副署長王雅玢交流資源循環的成果,更對國內業者所推出的第一款碳中和鞋履相當好奇所運用技術與材質等細節,王雅玢指出,透過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全民落實循環經濟,再利用既有的資源,讓城市即是礦山。
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則特意駐足瞭解環保署運用科技的「鍋爐燃料轉型」及「聲音照相」兩成果。過往運用燃煤、燃油傳統鍋爐貢獻國內約七成空氣污染,環保署以行政管制、經濟誘因雙管齊,已汰換96%高污染「髒鍋」為符合加嚴空污排放標準「新鍋」,並持續精進,由空保處與廢管處合力推動使用固態生質燃料的「綠爐」,環保署從訂定燃料成分標準、能效標章,讓包括廢紙、廢塑膠、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廢棄物藉此再利用。聲音照相則藉由智慧科技,將監測數據與照相結合,精準舉證噪音污染車輛,至今已成功執法4千多件。
環保署邀請各界蒞臨參加,以瞭解環保署在淨零轉型的作法與努力,創造永續環境,邁向綠色新生活。活動自今(28)日起至3月31日(星期五),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31日至下午5時),地點在南港展覽館2館4樓,誠摯邀請參觀!詳情請見環保署「全民綠生活資訊平台」活動專區網頁(https://greenlife.epa.gov.tw/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