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很長,懂得反轉人生過好日子,讓自己生活更精采有趣」,在都市多年的繽紛生活,是什麼原因讓伊蘭放棄工作事業毅然返鄉呢?是在父親去世又因婚姻觸礁收場後,在家人的惦念聲中,她選擇在母親生日的那一天回到家鄉,自此褪去高跟鞋,換上雨鞋行走在鄉土上。
伊蘭在結束前一段婚姻關係之後,母親心疼著這個在城市打拼的女兒,要求她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屏東獅子鄉生活。「當時說是陪伴媽媽與外婆,其實心裡是想逃避現狀而回家,想說就待一下轉換心情,但這一住就走不了」伊屯部落的孩子長大後,有很高的比例得離鄉背井,林伊蘭也不例外,她從小就嚮往外面的繽紛生活,成年時離開家鄉自身到外縣市工作,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歷經求學、謀職,總覺得自已很不「原住民」,也不太去關心原住民族及部落議題。多才多藝加上外型亮麗的她,擁有業務、彩妝、餐飲等多豐富工作經驗,在都市生活如魚得水,工作、結婚生小孩,忙於工作及家庭之間,過著亮麗多彩的生活,而「返鄉」是她以前從來沒有的想法,她說沒想過自己的第二人生會在部落裡,脫下高跟鞋換上雨鞋拿起下田工具,走進林下經濟山蘇田園中。
依排灣族傳統父親過世後,家必須是由長子(女)當家,雖然一開始沒打算久留部落,但為了承襲家裡的重責大任,她必須照顧媽媽及外婆,顧好老人家傳承下來的山蘇田,決定重新跟部落學習、山林討經驗。伊蘭說她回去部落沒多久就加入當地協會,平日在協會工作,農忙時就在山林山蘇園中,也透過一次次的田調,當一個部落紀錄者,她發覺許多她以前不知道的家族面貌,每位長者知道她是誰的後代,能夠一一說出外公的獵場傳奇事件,完全顛覆她小時候認為外公是無所事事不工作,幾乎不在家四處亂跑的人,有一回跟著部落老人家前往排灣族傳統領域時,她負重20 幾公斤的裝備,爬上海拔800公尺的山林頂端,往南看到牡丹石門,向東就是臺東達仁的視野,老人家跟我說這是外公走出來的獵徑,這是你們家族的榮耀也是部落的驕傲,站在高處,瞬間將心理糾結的情感一次釋放,她才驚覺自己揹負著家族重大使命。讓她真的認識自己是誰,她可以為這一片土地做些什麼事。
她們家本來就是種山蘇的,算是當地大面積農戶,原以為山蘇是一個普通的農作物,一旦認識之後才發現它的價值超乎想像。山蘇富含維生素A、C、B2、B6及菸鹼酸, 鈣質、鐵質及膳食纖維也不少,幾乎9成都是水,有助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健康,所含成分對預防貧血、高血壓與糖尿病也有助益。伊蘭說,夏季是它生長最快速的季節,山蘇耐旱卻不愛強光照射,所以都種植在山林茂盛的林間,需要遮光,冬、春季氣溫太低有時雨水過多,因此不容易長得好。山蘇的特色是尖端會微微捲曲,在長出嫩芽後,只摘取頂端約長8公分長的嫩葉,就是一般所食用的山蘇。有人覺得它吃起來苦苦的,這樣的苦味來自單寧酸。
伊蘭表示,山蘇可以食用,也可以插花使用,但是山蘇的保存期限相當的短,保存也相當的不容易,山蘇在採收之後就是和時間賽跑,生長出的嫩芽若不及時採收就失去了經濟價值。獅子鄉的山蘇生長期並非長年,部落多數家庭都是靠此維持家庭生計,無法支撐整年的經濟需求,而該如何延續、提高它的價值,是伊蘭一直很關注的問題,在109年時屏東縣政府攜工研院,以「循環經濟」為核心,透過輔導在地農、食品加工業者技術創新,把原本要丟棄的農作物格外品及加工後殘渣再利用,將農產剩餘物發揮「點石成金」的效果,這成為一個轉機。
當時參加完109年度屏東縣農工循環基地說明,伊蘭在回家的路上思考良久,第一個真實反應是「我們家就有山蘇,這裡每家幾乎都有種山蘇」,如果山蘇循環經濟進到部落來實踐,進而提升農作物的附加價值,能夠用來支撐部落的生計,那真的就太好了。一株山蘇僅為前端15% 的嫩芽區,其他85% 是捨棄掉拿來當堆肥,若要長期支撐整年的經濟來源,就要思考丟棄的85% 該如何運用,若以粉劑或是其他的加工食品方向去思考,便能解開生產期的限制。工研院技術成功導入「低溫保色乾燥技術」將山蘇粉末化,使原本要被丟棄堆肥的格外品,變為一斤上千元的食品添加粉,為此,伊蘭積極多次找了雙流驛站的夥伴,詢問山蘇商品熱度,又詢問製造商品所需原物料比及基本物料費用,得到的結論是可以做,當知道山蘇的廢材可以製成山蘇餅乾及山蘇麵條等食品時,心裡真的很開心,伊蘭表示加工食品為山蘇開創了一條可行的路,讓部落整片的山蘇成了綠色的寶藏。家鄉這片土地上的山蘇越發美麗,就更加的告訴她不可以放棄,希望大家同在一起,有經濟才能支撐在地。
「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教會是我信仰依靠,正面呼喊給我持續的動力前進」 獨自開創工作室事業,自己要有很強大的力量來支撐,家人及山蘇田地成為她最大的後盾,而引導她正向思考的貴人,就是教會牧師,有許多的困難及苦無法跟家人訴說時,牧師是她的人生導師,「我要給感謝牧師,用智慧化解我的困難,難過時要我釋放,沮喪時要我面對,很多時候陪伴著聆聽,讓我更能專注在事業上的衝刺」。
伊蘭強調,在部落做事業不只是為自己,能夠共好一起成長才是她期望的目標,有了輔導精實創業計畫的百萬資金挹入及專業的輔導團隊,讓她在創業路程上多了信心,也為自己目標畫上了新的里程碑。因獅子鄉位處偏遠,農產為芒果與山蘇,多靠運送或區域熱炒店,在地父母外出辛苦工作,所以將婦幼託付於課輔,課輔班又因協會運作,並無法真的均時照護到在地孩童及青少年,「如果有可能帶動部落經濟收入,又可以大家一同參與,山蘇是部落唯一大家幾乎共有的作物,何不做好廢材循環經濟,讓產業動起來」。
伊蘭回部落後,對於孩子的課後照顧沒有缺席。孩子們因父母工作關係雙親很少陪伴他們,常見到寒、暑假家長只會給孩子一些錢,孩子們用這一點錢要解決自己的三餐。伊蘭分享到,傍晚課輔班就會準備好晚餐,等著放學的孩子們,孩子們在這裡吃晚餐、寫作業,這讓孩子們有歸屬感,我們也靠著信仰,以謙虛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更希望以自身的經歷做孩子們的榜樣。
伊蘭拾起以前業務經驗,與嘉南藥理大學合作,開發恆春常見植物─山蘇的各種相關產品,山蘇水餃、山蘇饅頭、山蘇麻糬、山蘇茶凍。穿上族服,北征南討,積極參加食品展。開發吃的,也開發用的。林伊蘭參加了文創育成課程,製作具部落特色的月桃皮革包,朝人力充足、穩定出貨的方向前進,增進部落裡的就業機會。部落婦女製作的產品,就讓孩子們到市集擺攤,練習與人群應對。生命與熱情是會感動人的,是會互相傳染的,因為她的事蹟吸引許多返鄉青年加入,她對部落的熱情激發出人的潛力,以自然循環的生活方式,持續部落的良善循環,也是吸引返鄉青年,她認為青年無須離鄉,可以跟她一樣在這裡安頓、溫飽,更可以將彼此的的熱血凝聚起來,一起延續文化和傳承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