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於臉書上表示「台灣於蔡英文總統執政時期更依賴中國」等文字,國發會今(2)日表示,近年來台灣經濟體持續成長擴大,用個別市場出口量成長比並不適當。因應國際供應鏈重組,台灣已透過台商回台、新南向政策等政策引導,落實出口市場多元化、全球布局有成。
1. 隨著台灣經濟體成長擴大,個別出口市場的出口量自然會增長
台灣的經濟體在過去七年多來快速擴張,GDP已從2015年的17.1兆成長到2023年的23兆、平均漲幅達3.4%,而出口金額也從2015年的2,844億美元成長到2023年預計可破4,000億美元,對於個別市場的出口量自然也就隨著整體總量而上升。故若要討論台灣與中國的依存程度,應討論占比,而非成長率,管前主委引述絕對量及成長率來討論台灣與中國的進出口關係,並不精確適當。
2. 2023年台灣對中國出口佔總出口比例較2015年下降4.1%
近年來因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加以政府持續推動「歡迎台商回台」三大方案及新南向政策,我國貿易結構已然轉變,不僅產業附加價值率提高至48.3%(剔除石油煤製品業及電力燃氣業),出口結構也有所轉變。
台灣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占整體比例持續降低,已從2015年的39.5%下降到2023年(1-11月)的35.4%,而對美出口則從2016年的12.1%提高至2023年(1-11月)的17.3%,顯見台灣已成功分散市場、降低風險。
3. 台灣對外投資落實全球布局、避免集中單一國家
因應美中貿易紛爭、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廠商加速供應鏈全球布局,台灣近年赴中國投資占比明顯下滑,從2015年度的50.1%下滑到2023年(1-11月)的占年度對外投資的11.5%,而對美、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增加,對東協國家占比已超越中國、2023年達到19.3%,顯見台灣以落實全球布局、多元布局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