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將生活融入勾針手作繽紛而無限
客人是成就手作之路的定心丸
「我最早是擺夜市起家的!正氣路、四維路的夜市就是客人們最初認識我們的地方。」
28 歲剛從臺中回到臺東的奕珍,有點茫然,跟著一起衝浪的朋友學著奔向大海、感受生活,尋找著如何能在臺東生根的理由,而在夜市擺攤,看似是當初最好入門的辦法。
「我們從高雄批成衣來臺東賣,但時機沒抓好,選在冬天創業,客人根本少的可憐。」因等待時間長,她與夥伴就決定自學勾針打發無聊時間,完成的第一頂帽子本是自戴,卻沒想到成為開啟勾針之路的一把魔幻鑰匙。
從一千元成本換成三綑線起步的毛帽手作,僅有黑、白、紅三個基本色調,卻讓客人們開始著迷於兩人手織毛帽的獨特調性。一個推薦一個,讓原本只是勾著玩的編織路越做越多,從帽子、圍巾、衣服、包包,如闖關般突破技能挑戰。
她笑說那時有莫名的信心,就算看不懂織圖也能一直勾織出不同的作品,而練習路上就算漏針或是加針過頭的缺陷美,也深深受到客人們鼓舞,那股只要最後能完成收編就成了一件作品的自由傻勁,全是來自客人們真心包容的幸福滿足。
.jpg)
從老宿舍開始定錨發光
原本一直跟著夜市流轉的兩人,因手作而興起承租空間的念頭,「老宿舍」的命名便從此而來。一間過去是地政事務所宿舍的小小空間,成為兩人最初遮風避雨的創作天地,她們也持續同步在人潮眾多的鐵花村擺攤,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喜歡戶外活動、玩水露營的奕珍,決定以忠於自我的態度投入創作,偏好多彩的棉線,組成繽紛、亮麗且對比的配色,自由奔放如她。
105 年因緣際會開啟了教學之路,陪著孩子們一起重拾那股停不下來的熱愛,又重新從學生身上收穫了不一樣的成就感。即使面對慣用左手的孩子,她也堅持學會完全相反邏輯的編織技法,學會看圖、左右手皆可以勾織,再再突破自我,就是希望能將勾針的美好能量傳遞出去。
「既然要教,就盡量去做。我認為對學生而言,完成一件作品不是真正的成就,過程中學習到技術的點滴歷程,懂得如何讓編織跳脫框架,才是最重要的。」如此堅定說著信念的她,其實早就走在發光的道路上。
.jpg)
.jpg)
投入創作,開始與編織共舞人生
「當然,我也有過懷疑自己的時候。」在面臨第10 年到來時,她陷入思考編織還有什麼可能性的自我懷疑。看見學生們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努力學習的那刻,她也深受鼓舞,決定奮力一搏。
輾轉得知臺東縣政府舉辦「海嘯去旅行」原住民文創設計競賽,她選擇自己最愛的衝浪主題,運用阿美族傳統文化的十字繡概念,結合最熟悉不過的勾針編織包,試圖將太平洋上的浪人日常化為設計。
「那時我給自己的期許是運用這些年來的累積,不為了比賽而添購炫目素材,不去看過往得獎的作品,就做自己會的事,真正誠實面對這一路的經驗與累積,坦誠地面對自我、面對生活、面對創作。」最後, 她以「一針入浪- wave towaves」榮獲首獎,堅持手作創業之路從此更有信心。
透過百萬計畫,強化未來版圖
「申請百萬創業計畫,確實又是另一次的人生大挑戰,但有了百萬的加持,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尋覓一處更寬敞的新空間,將過往作品、設計創作、手作教學、家飾品跨域創作全都安放在此,一樓是作品展示與工作區,二樓則是編織教學區,將老屋好好打理,注入手作的溫度與靈魂,打造出個人風格強烈的空間氛圍,吸引人們到來。
透過粉絲專頁推廣作品,凝聚社群互動,更藉由影音行銷讓創作主動發聲。手作、臺東生活質感藉由她的雙手展開共創,感動著客人,也在市場上形成鮮明而深具魅力的品牌識別。她說參與計畫的過程,不僅是回想,更是展望未來。具備了補強人力與設備的機會,老宿舍再次從一人公司組成團隊,擁有的力量更強,產量也更加穩定。
「有夥伴的加入,未來產出系列性作品的故事軸線就變得更加具體,這是我一直期待的事。當然,公司營運會是挑戰,但燒腦的同時又極為有趣,這不就是人生嗎?」
停不下來的她,如同從沒停下來過的老宿舍,一切模樣都將在奕珍的形塑引領下,魅力無窮。
(圖片來自於 老宿舍_new 官方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