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永續竹業的復興之路
在竹材加工業興盛的年代,臺灣北部的桃園市復興區是生產竹材的大本營,漫山天生野長品質極佳的桂竹,是製造竹劍、竹傢俱、竹編器物的良材。因此,世居此地的泰雅族族人多以伐竹維生,邱思怡家也是如此。然而,105 年通過的《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因主管機關劃定禁伐區域,並提供禁伐補償金,影響伐竹走向沒落,曾經是泰雅部落重要的產業經濟,如今也漸漸消失了。
一通電話改寫的竹林命運
返回山上的家,思怡感慨說道:「以前最鼎盛時期,我父親一個月要載20 多車的竹材下山,可是當禁伐令下來,族人便不太想伐竹,我家也漸漸沒有生意了……」而當年邁的父親打算退休時,她自問:「真的就這樣了嗎?」
身為家中次女,她召集手足開家庭會議,共同商討家族林地的處理方式。巧合地,她同時接到全球最大竹劍加工廠「宏達」來電詢問竹材買賣,才知道多年來因禁伐政策的實施,使得下游竹加工業的原料短缺嚴重。「廠商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之下,只好請求政府推動新政策,所以才有近年來農業部林務署提倡的《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我們因為看到這個輔導計畫,才衍生出留下竹林、申請企業創新創業輔導計畫之百萬創業計畫的想法。」從前被忽視的竹子,現在成為永續發展的新課題,感覺還有「前景」在。於是,她與家人共同籌組公司,並成功申請進駐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青年創業基地,以此為「竹二代」復興傳統產業的起點。
.jpg)
.jpg)
成為專業的竹材原料商
為了重新暸解竹子的加工方法與應用範疇,她親自走訪竹加工業大本營所在的南投縣竹山鎮,經一番市調之後才發現竹子不是一支用到底,不同產品所適用的部位不同。「例如竹劍廠商需要的是頭段,而竹編需要的是中段,因為直徑最均勻,至於竹筒飯、竹掃把、園藝裝飾用的竹圍籬需要的是尾段。可是竹子通常是整支買賣,裁剩的農廢料不少,是加工業者經常感到頭痛的問題。」
「竹子從竹根到竹葉都可以應用,只是沒有專業竹材原料商可以提供裁切銷售服務,如果我們能夠把材料做到符合下游廠商的需求,會不會是個機會點?」思怡暗忖,新創企業的模樣也逐漸在她內心有了雛形。
在百萬計畫的支持下,她選在部落建立分料廠,降低竹材運輸成本,避免表面刮花受損,提升竹材的品質與價值,而同時也創造青年返鄉就業的機會,「目前我們已經陸續創造了15位員工的工作機會,接下來是希望可以籌組合作社,擴大到榮華部落、雪霧鬧部落、比亞外部落、高義部落、三光部落等家族林地。」
其次,她也在山上展開森林盤查,從27 甲家族林地開始走起,疏伐影響竹林健康生長的枯竹與雜木,重新研究未來疏伐、吊掛、集運的作業動線;接著,又與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合作3年計畫,調查竹林生長情況、竹材燃燒測試、設計嚴防森林火災的林道,為申請「FSC ™ 森林驗證」提前做準備。
.jpg)
多方合作拓展竹的可能性
在竹材之外,她也向外努力拓展場域和其他商品多元開發的可能性,一方面與中原、銘傳、東華、明志科技大學的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系或材料系合作,免費提供竹材作為設計實作的材料,一方面推廣材料應用,透過百萬創業計畫的支持,開發與建置了竹構觀賞裝置、手作體驗課程與多款竹材文創商品,如竹鹽餅乾、竹葉茶冰淇淋等。同時於計畫期間內促成多筆新增訂單,深入探索、研究多元竹材的不凡可能。
走入深林內,她意外發現竹林裡遺留許多先祖生活的痕跡,於是她也利用森林盤查之便,一點一滴循著古路,找回部落的故事,希望未來可以慢慢梳理成為一張部落的文化地圖,成為未來設計「生態導覽」或是「森林療癒」等竹林旅遊副產品的規劃基礎。長久以來在外求學與工作的思怡說,自己因為竹子有了重新回到家鄉的理由,之所以會毅然決定上山承接家業,最根本的原因不只是為了替部落產業經濟續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快速流逝的情況下,可以為保留部落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圖片來自於 榮華竹業 Ronghua Bamboo 官方粉絲團)